讲座信息
主讲人:李若晴
讲座主题:麒麟远来:明代永乐年间的瑞应图画
主持人:李安源
时间:2018年10月23日(星期二)18:00
地点:南京艺术学院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
主办单位:南京艺术学院
主讲人简介
李若晴,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。1994—1998年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。1999—2002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,获硕士学位,并留校任教。2003—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,获博士学位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《美术学报》常务副主编,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书画及近代广东美术,著有《玉堂遗音: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》、《常惺惺斋日记(整理本)》等专著,另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。2014年获全国美展第二届美术理论奖。
内容简介
靖难之役以明成祖的完胜结束,但叔侄骨肉相争,外藩以下犯上夺取共主之位,国家权威难免有所失坠,并相应引起思想秩序的紊乱。这种纲常扫地的局面,对于胸怀大志的成祖而言,是无法容忍的,必须尽快扭转。他采取恩威并用的策略,一方面武力镇压抗命不屈者,手段极为残暴,株连面也甚广;另一方面则对建文旧臣实行怀柔政策,投之以饵,争取昔日敌对阵营中重要人物的降俯。这些措施使社会秩序初步得到稳定,但是单靠屠戮与怀柔还远远不能实现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的重建。更重要的是,成祖不愿被后世视为篡逆。于是象征帝王法统的瑞应,进入成祖的视野并很快成为他紧紧抓住、反复使用的一种策略。
自永乐四年(1406)开始,受明成祖之命,郑和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远航行动。他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曾往返七次,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,也带回东南亚、西亚沿海各国的文化和物产。当时西洋诸国陆续向明廷朝贡瑞兽,其中永乐十二年(1414)榜葛剌进贡的麒麟尤为耸动一时。
目前有两卷纪念这一盛事的图画传世,它们与两位翰林官员有关:其一是传为沈度绘制的《瑞应麒麟图》,其二是曾棨委托绘制的描绘八件瑞应的《瑞应图》。它们作为有力证据,证实明初西洋所贡麒麟并非什么神物,而是今天的长颈鹿,同时也生动再现了永乐朝国力强盛、远人向化的繁荣景象。
永乐年间的此类瑞应图画,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。就其艺术思想和水平而言,是不足称道的,不过对于后世了解明初的政治文化生态,却是极为生动的史料。